儒家则尊卑等差,吉凶降杀⑦。君南面而臣北面⑧,天地之义也;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⑨。道家则堕支体,黜聪明,弃义绝仁,离形去智。释氏之义,见苦断习,证灭循道,明因辨果,偶凡成圣⑩,斯虽为教等差,而义归汲引?。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
(《梁书》卷四十一)
陶士衡说:“过去大禹不看重直径盈尺之玉璧,却爱惜一寸之光阴。”文人怎么能不诵读诗书,武士怎么能不骑马射箭呢?若在那寒冬长夜,盛夏永昼,自己的居室安静整洁,把院墙砌得高高的,家中没有杂七杂八的人来往,自己坐在屋里高声诵读。用这种精神来求学,那便可成为仲尼之门徒了;用这种态度去写文章,那便可成为贾谊的升堂弟子了。古时候盘盂上刻有铭文,几案和手杖上写着警言,进退俯仰之间都看到它,遵循它。《诗经·文王》篇说:“做任何事情开头都并不是很难,难就难在能够做到善始善终。”一个人立身行道,要始终如一。“颠沛仓促之间也一定要记住仁义这件事”,这都是君子说的话啊!
儒家本来就讲求尊卑高下的等级,吉礼凶礼的差别变化。国君面朝南而臣子面朝北,这是天经地义的准则;祭祀时鼎俎用奇数而笾豆用偶数,这是阴阳相配的道理。道家则不重形体,废弃机巧,摒弃仁义,离弃身体,舍弃智慧。佛家教义,实践苦行,斩断俗念,参悟生死之理,遵循佛祖之道,明辨因果报应,身处俗世却能成为圣人。各教宗旨虽有这样的差别,但最终目的都归结于开导众生。我从幼年入学开始,到知命之年,既崇尚儒家的学说,同时又信奉道家之说和佛家教义,自从晋遭难而过江左以来,儒、道、佛三家的学说都没有消灭,你们能继续修习,这就是我的心愿。玄冬修夜,朱明永日:语出《尔雅·释天》“冬为玄英”“夏为朱明”。“修”“永”皆有长久之意。坐阙(què)号呶(náo):坐在屋里高声诵读。阙:宫阙,这里指屋子。号呶,喧闹,这里指大声朗诵。贾生之升堂:汉人贾谊为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升堂,语见《论语·先进》,喻人学问接近老师,为升堂入室。“古者”四句:铭,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戒自己的文字。诫,告诫、警告的文字。指一举一动都要遵守礼仪规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见《诗经·大雅·文王》。靡,无。鲜,少。指有始无终,不能一以贯之。“造次必于是”:语见《论语·里仁》。指颠沛仓促间也不忘仁义。降杀:等级相差。《礼记·中庸》:“亲亲之杀,贤贤之等。”儒家主张的等级差别常以礼体现,吉礼凶礼是礼的重要部分,故曰“吉凶降杀”。君南面而臣北面:古代君王面南背北,以示尊贵,臣子拜伏则面向北。鼎俎(zǔ)奇(jī)而笾(biān)豆偶:鼎俎、笾豆皆为古代祭祀、宴乐时的礼器。奇,单数。偶,双数。阴阳之义,《易·系辞传下》:“阳卦奇,阴卦偶。”“释氏”五句:佛家思想主张断却世间烦恼,四大皆空,契合寂灭之道,偶凡成圣。
?汲引:引进。
?知命:代指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王褒(513 年—576 年),字子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北周诗人。王氏为晋至南朝的世家大族,世居高官,代有文人。褒父王规,为梁侍中左民尚书,袭爵南昌县侯。王规“文辩纵横,才学优赡”(《梁书·王规传》),以作《新殿赋》、注《续汉书》见称于时。王褒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七岁能文,弱冠举秀才。梁武帝萧衍喜其才,以其弟鄱阳王萧恢之女妻之。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爵南昌县侯,迁秘书丞。侯景乱后,梁元帝称制,转智武将军、南平内史。
王褒以大禹不吝惜玉璧而珍惜短暂的光阴的事例来教育他的子孙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善始善终完成学业。《论语·里仁》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违背仁义之德,事态匆忙紧迫的时候如此,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时候亦如此。善始者虽众多,功成却须看“克终”。读书学习如此,修身养性亦如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释三教并行,王褒分析三教教义,认为儒家讲求尊卑高下的等级,吉礼凶礼的差别变化。道家则不重形体,废弃机巧,摒弃仁义,离弃身体,舍弃智慧。佛教则实践苦行,斩断俗念,参悟生死之理,遵循佛祖之道,明辨因果报应,身处俗世却能成为圣人。各教宗旨虽有所差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开导众生。王褒作此篇以教子,要求家族子弟兼修儒道释之学,同时希望兄弟之间手足相连,立身行道,道德修养的追求要始终如一。
李翱 寄从弟正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