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海北KTV招聘网 > 海北热点资讯 > 海北励志/美文 >  可是我却以为孔颖达的这种说法并不严密

可是我却以为孔颖达的这种说法并不严密

2022-08-02 02:48:24 发布 浏览 639 次

可是我却以为孔颖达的这种说法并不严密。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杀其父而重用其子,这是有先例的。我们前面说帝舜杀了鲧,却重用其儿子大禹,这便是一例。后世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周武王推翻商纣后,仍然把纣王的儿子封为诸侯。这种现象在西周、春秋、战国时代是屡见不鲜的,一点也不奇怪。这是当时的传统,与后世有很大不同。

其次,由于《竹书纪年》的记录过于简略,或许有其他内情不为我们所知。我大胆地作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是这种情况呢?太甲之所以能够逃出囚禁地,正是伊尹的两个儿子相助。有的读者可能会跳起来,这怎么可能呢?难道儿子还害老爹不成?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一个史实,王莽的儿子还真的干过这样的事情,只是他没有成功,后来被老爹给杀了。

最后,还有一些当代学者,从甲骨文的卜辞入手,表明伊尹死后还成了祭祀的对象。卜辞文字难懂,我是看不明白的,不过伊尹受到宗庙配享,这个是有很多资料可以佐证的。比如屈原的《天问》里就有:“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既然伊尹死后还得到那么高的待遇,那么他能是个篡权者吗?能是叛国者吗?

但我认为这种见解只是寻常人家的见解罢了,非政治家的见解。伊尹乃是商汤立国的第一功臣,其功绩无人出其右,就算他晚年真的有篡权之企图甚至有篡权之实,都改变不了开国功臣这个角色。在伊尹死后隆重祭祀他,正可以彰显君主不忘恩负义的美德呢。其实这种伎俩在后世常被使用。譬如清朝便有多例,张苍水一生抗清,被杀害之后,乾隆皇帝还给他修墓立碑,加谥“忠烈”,牌位入“忠义祠”,得享定期供祭。同样,郑成功也是一例,他是清朝的劲敌,死后清政府也给他加了个“忠节”的谥号,“享俎豆于舜日尧天”。生前是敌人,死后就不一定还是敌人,政治家有自己的目的,这一点值得注意。

我并非认定《竹书纪年》的记录一定真实可信,对于如此久远年代的史事,实在是很难弄清真相了。然而,古代的历史一直只是被当作一种政治工具,越古老的历史,越容易被人随心所欲地改造。中国人迷信先人更甚于神祇,把古代的贤人拿来一包装,于是乎圣人一个个冒出来,完美无瑕。儒家讲“君君臣臣”,君得有个君样,臣得有个臣样,那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榜样就出来了,君就是尧、舜、禹、汤这样,臣就是皋陶、伊尹、周公这样。

古代圣人是儒家政治理论的一块大基石,可是正如杨衒之所说的:“人皆贵远贱近,以为当然。”为什么会“贵远贱近”呢?随着文字的普及,历史记录的日益详细,人的不完美就体现出来了,不再是凭空想象了。想象总比现实完美,因而宁可相信在很久很久以前,人是可以完美无缺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圣人多生活在上古时代,秦以后能称为圣人的,就少而又少了。

除非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三千多年前去窥探真相,否则伊尹之谜,可能永远也难以解开了。

二十一 大迁徙:盘庚迁都

伊尹之后,商朝的历史进入一个平淡无味的时期。史书里又是沉闷地记录历代商王的流水账,并没有很多故事,我在这里简明扼要提一下。

太甲在位时间共计十二年,他应该是个不错的君主,因此被尊为“太宗”。商代不像后世那么注意虚名,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尊号或谥号,只有特别杰出的帝王才有,因此能被称为“宗”的人是很少的。太甲之后一直到盘庚,其间的帝王分别是沃丁、太庚(《竹书纪年》称为小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祖乙、外壬、河亶甲、祖辛、祖丁、沃甲(《竹书纪年》称为开甲)、南庚、阳甲,共计十四位帝王。我们看商代帝王的名字很有意思,都包含有十天干的一个字,而且是最后一个字。这种命名法,在夏代就出现了,比如夏帝中有胤甲、孔甲等,但并不普遍,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命名。

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代帝王以“天干”为名字,其实对应的是他的生日。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纪日,生日这天对应的天干是什么,就拿来当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这样还不够,遇到同样“甲”日出生的,如何区别呢?因此前面还要加一字来区分。譬如都是“甲”日出生的,有太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等,尽管我们读起来很乏味,但毕竟有些许差别了。

从太甲到阳甲,商帝国并非一帆风顺,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事件。

第一,商帝国曾经几度中衰。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